欢迎您查看无癌家园网

咨询电话:400-626-9916

无癌家园

400-626-9916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文章

北肿姜晗昉主任说:乳腺癌的那些事儿!【上】

文章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1-11-04 11:59:02

  北肿姜晗昉主任说:乳腺癌筛查、检查、检测,乳腺癌自查、自检、自测,乳腺癌基因检测、基因筛查、基因检查的那些事儿

  全世界,每26秒就有一名女性被诊断出患乳腺癌;全球每年有200万女性患乳腺疾病;几乎每1分钟有一名女性死于乳腺癌;全球每年有50万女性死于乳腺癌。乳腺癌已成全球最常见癌症,在新增癌症病例中占11.7%,其次是肺癌、结直肠癌。

  我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2019年年初,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每年发病约为 30.4 万。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并趋向年轻化。

  怎么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乳腺癌的发生呢?四叶草营养之家特意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副主任姜晗昉主任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乳腺癌的那些事儿,希望女性同胞能引起重视。

  乳腺癌自查、自检、自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 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乳腺癌做哪些检查可以早发现?女性该如何自我检查乳腺?

  姜晗昉主任

  那我们谈到乳腺癌怎么能够早期发现,因为大家都在谈到要早期发现才能够进行早期的治疗,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一、每月的自检

  那女性的早期发现有一个患者的自我检查叫自检,我们称为三检。

  自检怎么进行呢?

  每月可以对着镜子看一看双侧的乳腺是否对称?

  是否有外形的改变?

  有没有肿块?

  有没有我们所谓的皮肤的改变,例如有没有橘皮征、酒窝征?

  如果发现这个和平时有不同或者是我们有这个橘皮样的改变或者是有酒窝样的改变或者发现两侧的乳腺不对称,这种情况的话就要建议及时的到医院来就诊。

  第二、到医院的定期检查

  定期的检查我们有一个推荐:

  如果是有一些乳腺癌的高发因素的病人:

  例如携带有BRCA基因突变的,那在20岁以后就建议每年都需要做B超、钼靶,甚至是我们的乳腺核磁;

  如果是没有高危因素呢:

  ●我们是建议30到40岁之间就需要B超的这个检查;

  ●40岁以上呢就每年需要有 B 超和钼靶的这个检测;

  ●那45岁到65岁呢可以每两年需要做一次检查;

  ●即使你的乳腺没有发现有任何问题,那65岁以上也是需要在1到2年做一次定期的检查。

  所以到医院的这个健康体检还是非常重要的。

  乳腺癌早筛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 亡率分别位列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 1 位和第 4 。对于同一个癌种,哪怕身处一样的环境,每个人患病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么哪些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呢?

  姜晗昉主任

  第一、携带有BRCA1和BRCA2突变的或者是BRCA1或者是BRCA2突变的这个致病性突变的这一部分患者;

  第二、家里有家族性的这个肿瘤的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里面有两位以上的患乳腺癌的这个病史的病人也是一个高危因素;

  第三、如果月经的初潮小于12岁,大于40岁还未婚未育的这部分人,也是得乳腺癌的一个高危因素;

  第四、既往得过淋巴瘤,做过乳腺区域放疗的病人,也是乳腺癌的一个高危因素,也容易出现继发性的乳腺癌。

  以上就是姜晗昉主任给大家介绍的4个患乳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以上人群一定要做基因早筛,如果携带有BRCA基因突变的,那在20岁以后就建议每年都需要做B超、钼靶,甚至是我们的乳腺核磁;

  乳腺癌基因检测、基因筛查、基因检查

  BRCA1、BRCA2的某些突变增加了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它们也增加其他一些癌症的风险。总的来说,BRCA1、BRCA2的突变与约20-25%的遗传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在所有乳腺癌发病中,它们的因素占5-10%。另外,约15%的卵巢癌发病与之相关。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进行BRCA1、BRCA2基因检测呢?

  姜晗昉主任

  1、对于家里如果直系亲属有两位及以上的乳腺癌病人我们建议:

  首先是病人是需要进行做检测有没有BRCA1、BRCA2的突变,如果小于45岁就患了乳腺癌,那我们也建议需要做BRCA1和BRCA2的这个突变。

  2、对于健康人来讲的话,如果直系亲属里面有两位以上乳腺癌的发病史,尤其是在45岁以下发病的,我们都建议需要做BRCA1和BRCA2的检测看是否携带有致病性的突变。

  基因检测已成为精准治疗时代癌症患者寻找有效药物的标准动作,每一份基因检测报告,都可能存在突变靶点,每一个靶点,都是重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95%的癌症患者都不知道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蕴藏着巨大的优势,错失宝贵的治疗机会!!!

  基因检测的4大好处

  1、明确的突变靶点和上市药物,报告中明确提示获益药物;

  2、明确的突变靶点,但没有获批药物,帮助医生确定其他药物方案及全球筛选针对此靶点的新药临床试验;

  3、没有突变靶点,报告中提示针对此类癌症其他的药物治疗方案;

  4、没有突变靶点,全面分析是否存在假阴性结果,协助患者获得权威检测,寻找真正的重生“密码”。

  如果不了解去哪里做基因检测,或者基因检测做哪些项目,可以电话咨询400-666-7998四叶草营养之家医学部,我们有专业的医生顾问,给您推荐合适的检测项目。

  乳腺癌新药

  今年6月9日,维迪西妥单抗获批在国内上市,成为了首款在国内获批的国产ADC药物,标志着我国的癌症精准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维迪西妥单抗是一款以HER2为靶点的ADC,除了已经获批的胃癌适应症以外,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有很不错的数据。

  您认为ADC药物的问世能够为国内的乳腺癌患者带来哪些改变?

  姜晗昉主任

  实际上我们现在提到的维迪西妥单抗在中国的上市呢,是由我们医院消化科沈琳院长牵头开展的Ⅲ期研究,用于HER2阳性的胃癌来获批的这个适应症,但实际上这个药物在Ⅰ期的研究之中入组了ⅠA期、ⅠB期的乳腺癌患者,也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疗效。

  这个药呢,实际上它就是在的曲妥珠单抗基础上加上了一个抗肿瘤的化疗药,和我们针对乳腺癌治疗的TDM1(赫赛莱)的机理是有非常相似的地步。

  而且在它的ⅠA、ⅠB期的研究之中发现对于HER2低表达的这部分患者,它也是有比较好的抗肿瘤的效果。

  所以这个维迪西妥单抗在中国是以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适应症上市的,我想这个厂家也正在开展这个HER2阳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

  可能我们的维迪西妥单抗在我们乳腺癌之中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前期主要是做胃癌的这个治疗,我们期待它在今后的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以及HER2低表达的晚期乳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这样,肯定对我们国内的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以及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的患者带来新的一个选择,可能改变我们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治疗的格局。

扫描进患者病友群

帮助广大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少走/不走弯路,最终成功战胜病魔!

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
乳腺癌|脑瘤|淋巴瘤|儿童肿瘤等

肿瘤新药临床试验
囊括456+新药,覆盖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新药免费用药,每一个新药都是一份希望!
立即申请

相关推荐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2024年5月15日国家药监局批准氟唑帕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2024年八月九月新增的四款备受瞩目的抗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9.18 愈见大"CAR&qu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髓"心守护,携手同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2024年6月18日国家药监局批准恩立妥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9.14 全球找新药第八期|又一款泛癌种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