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查看无癌家园网

咨询电话:400-626-9916

无癌家园

400-626-9916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文章

奥希替尼进入一线治疗,给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文章作者:全球肿瘤医生网 浏览次数:发表时间:2021-02-22 15:33:38

  肺癌EGFR靶向药奥希替尼为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肺癌类型,约占85%,但由于缺乏早期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整体5年生存率仅20%左右。

  虽然,化疗仍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III期和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因其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效果较差,虽然5年生存率可以提高11%,但中位生存期也只有8-10个月。

  直到基于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疗的出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才得以延长。

  如今,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选择对应靶向药物治疗不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抗癌新药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消息、新变化。

  奥希替尼一跃到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实现质的飞跃

  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一个靶点,它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容易发生缺失突变或点突变。针对EGFR突变,已经研制出了许多靶向药物,如一代吉非替尼等,二代阿法替尼,三代的奥希替尼,尤其是奥希替尼,堪称“非小细胞肺癌神药”

  2018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了重磅消息好消息,批准了EGFR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用于肺癌的一线治疗!奥希替尼的获批为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同年10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在临床实践指南中发布了,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也得到了推荐。

  这个消息的发布,彻底的、革命性的改变携带EGFR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

  而在此消息未公布之前,奥希替尼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只被推荐用于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针对的人群是对一代靶向药(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或埃克替尼)耐药,而且基因检测发现存在T790M突变的肺癌患者。虽然奥希替尼只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但治疗效果很好,远超化疗,因此受到患者的极大追捧。

  如今,奥希替尼从二线治疗一跃到一线治疗,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

  l 一线治疗:患者被诊断后优先使用的第一种治疗方案。

  l 二线治疗:一线治疗失败后,使用的第二种治疗方案。

  奥希替尼完胜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标准治疗药物

  好的抗癌新药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因为这将意味着新抗癌药物战胜了其他所有疗法,而成为标准治疗方法,治疗地位将大大的提高,其次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治疗的患者数量远远比二线治疗多,这也意味着新抗癌药能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

  虽然,很多新抗癌药都希望成为一线治疗药物,但绝大多数抗癌药都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奥希替尼做到了。

  那么,奥希替尼靠的是怎样的临床治疗数据,而一跃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呢?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主要是基于2017年公布的,代号为FLAURA的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共纳入了500多名患者参加的3期大型双盲临床试验,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新诊断的肺癌患者被平均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接受目前的一线标准治疗药物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一组接受奥希替尼。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奥希替尼完胜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肿瘤患者从接受治疗开始,至观察到肿瘤进展或发生因为任何原因的死亡之间的这段时间):奥希替尼18.9个月,标准疗法的一代靶向药物10.2个月,提高了整整8.7个月。

  中位持续缓解期(从药物起效(肿瘤缩小)到肿瘤开患者始耐药,再次生长的时间):奥希替尼17.2个月,标准疗法的一代靶向药物8.5个月。

  客观缓解率(肿瘤显著缩小的患者比例):奥希替尼80%,标准疗法的一代靶向药物76%。

  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对患者生活可能有一定影响,可能需要治疗干预。奥希替尼不良反应和一代靶向药物相类似,主要是皮疹、腹泻等):奥希替尼34%,标准疗法的一代靶向药物45%。

  毫无疑问,奥希替尼优胜一代靶向药物,且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更少,整体降低了54%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也正因为如此显著的治疗效果,奥希替尼临床试验的核心数据被发表在了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同时,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也已经写入最新的《2018版NCG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中。

  奥希替尼不负众望,对肺癌脑转移患者依然有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奥希替尼无论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还是二线治疗药物,对脑转移患者依然有效。

  EGFR突变肺癌患者,疾病发展过程中一半左右的病例都会发生脑转移,比没有EGFR突变的患者比例高。以往,这些患者没有什么好办法,通常只有放疗或手术的选项,而且很不幸的是,一代EGFR靶向药物,绝大多数会被血脑屏障挡在外面,进入脑效果很差。所以,对于发生脑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受到了限制,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但在早期试验中,科学家发现奥希替尼可以更好地突破血脑屏障,因为对脑转移肿瘤也能起效,大家一直很期待大规模试验能证明它对脑转移患者的疗效。

  奥希替尼不负众望,事实确实如此!

  面对脑转移的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用奥希替尼,中位无进展生存达到了15.2个月,而一代靶向药物是9.6个月。

  作为二线治疗的时候,奥希替尼效果依然不错,中位无进展生存是8.5个月,而化疗组仅有4.2个月。

  目前,很多专家的共识是,如果肺癌在诊断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脑转移,那一开始就使用奥希替尼,控制脑转移肿瘤生长,是更好的选择。

  毫无疑问,奥希替尼获批进入一线治疗,给EGFR突变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疾病控制率100%,国产靶向药JMT-101闪亮登场

  目前,在中国新诊断的肺癌患者,至少有5个EGFR靶向药物可供大家选择:一代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二代阿法替尼,三代奥希替尼。

  除上述五种靶向药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针对EGFR突变肺癌的新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JMT-101就是由我国药企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靶向药,主要治疗EGFR突变型患者。

  目前,JMT-10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试验数据,根据2020年ASCO上公布的数据,接受JMT-101联合联合mFOLFOX6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达到57.1%,疾病控制率更是达到了100%。

  目前,JMT-101治疗多种实体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已经在国内陆续开展起来。其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Ⅰb期试验正在招募患者。患者只要基因检测证实存在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经过初治或一线治疗失败后,可以尝试这款新药的治疗。

  想了解的患者可以联系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400-666-7998)进行咨询,或将基因检测报告、诊断报告的电子版或清晰照片发送至新药招募中心邮箱(doctor.huang@globecancer.com)进行申请。


扫描进患者病友群

帮助广大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少走/不走弯路,最终成功战胜病魔!

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
乳腺癌|脑瘤|淋巴瘤|儿童肿瘤等

肿瘤新药临床试验
囊括456+新药,覆盖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新药免费用药,每一个新药都是一份希望!
立即申请

相关推荐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无进展生存翻倍!肺癌脑转移有救了,佐利替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2024速看!27类重磅抗癌药纳入优先评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两次CAR-T细胞回输,美国首位晚期胃癌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确诊早期肺癌想去日本治疗?日本肺癌值得推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绝处逢生!中美消化道权威专家联手,为晚期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

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特效药”!我国自主研发JMT-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

全球肿瘤名医TOP500|肺癌内科专家(

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20%,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

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08-05